一石 |
发表时间:2003-1-30 |
|
点击次数:1674 |
|
主题:公路管理站设置规模的探讨 |
公路管理站设置规模的探讨
自www.chinahighway.com 湖北省荆门市公路管理局 毛旭东
[摘要] 从管理经济学的观点,对公路站的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和管养里程的多少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养护体制改革中的公路站规划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公路管理站 设置 规模 探讨
公路管理站是公路管理部门最小的基层组织。计划经济传统模式下的公路管理站一般都很小,十来个人管养一二十公里路,没什么机械,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效率非常低。以荆门市为例,全市列养公路1600多公里,直接从事养护的人员740余人,共设88个公路管理站,2001年养护投入仅1500万元,平均每公里不到1万元,扣除职工工资支出,每公里养护实际费用不到4,000元,连养护所需的基本材料都难以保证,养人和养路的矛盾极为突出。这样的养护组织形式,这样一个落后的经济状况,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公路养护何从何去,这是公路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那么,公路管理站在性质上如何定位,人员、设备以及管理的里程如何进行配置为合适,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能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对公路部门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定位,如何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相接轨等一系列改革而引发的思考,在这里,笔者作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公路管理站的设置应首先明确的三个问题。
1.1 明确公路管理站的性质。公路管理站在历史上曾有过各种各样的名字,赋于过它各种各样的职能。那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首先要确定公路管理站是一个什么组织,在性质上给它定位才能进行其它的探讨。在大力推进“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今天,公路管理站仍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维持其固有的运作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按它承担的工作内容来进行分析,它90%的工作是完成生产任务,是一种有着投入产出的经济工作,我们应当明确地将它定位于一个以效益为核心的经济组织。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逐步向企业转化,逐步走向社会,实行经济管理,创造经济效益,逐步与市场接轨,形成一个公路养护工程专业化经济组织,这是公路管理站今后的必由之路。只有确定了这个目标,统一了我们的认识,我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研究其配置规模。
1.2 明确公路站的生产内容,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公路行业的工程作业按规范分类有新建、改扩建、大修、中修和小修保养,按规范新建和改扩建属工程建设,大中修和小修保养属公路站养护作业的范畴,但目前实际工作中,一般新建、改扩建都作为工程项目发包给专业队伍承建的,而大修和中修则无定论,有时将它向专业队伍发包,有时采取计划的形式向公路管理站下达任务来完成。那么,从公路体制改革的需要出发,从培育公路管理站向一个经济组织转化,实施企业化管理的需要出发,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规范运作,将大修、中修和小修保养捆在一起,发包给公路管理站承担。在这里我们应注意到大中修和小修保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它们作为一个范畴是有其科学性的。我们要研究平衡性的修复作业,尽量减少小修,科学管理,有目的分年度地进行大修或中修,逐步将分散的、小型的、劳力密集的、粗放的生产模式,转变成相对集中的、大型的、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以增加公路管理站的科技含量,为实施现代化生产提供可能的条件,促使公路管理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向企业转化。并以此为目标,制定计划,逐步实施。
1.3 明确公路管理站的生产方式,解决“怎样生产”的问题。影响企业规模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对于产品的需求量,二是生产的可能条件。在这里我们对社会的需求量不作研究,因为目前的公路养护市场没有完全开放,仍处于行业垄断之中。对于生产的可能条件,目前我们公路站生产仍处于一种技术含量相对低下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还谈不上规模。如果我们要使公路站形成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规模,我们就要首先确定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实现公路养护的机械化生产,从实现机械化生产这个基点出发,逐步引入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实施科技兴路的战略,摆脱目前的作坊式生产方式。
2 公路管理站设置规模。
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企业的集中程度。作为公路管理站的规模,就是其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拥有量,以及管养里程的多少。在这里,从管理经济学的观点出发,笔者试用直线盈亏平衡点法来进行公路管理站设置规模的探讨。根据直线盈亏平衡点分析的要求,我们需要知道公路管理站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收入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没有统一的统计资料的情况下,笔者根据本地区一般情况提出假定的数据,仅作分析用。
2.1 固定资产投入。
作为公路站的固定资产投入应由三部分组成:站房和场地、固定职工工资、机械设备投入。
2.1.1 站房和场地。一个生产、生活区域分设的公路站占地约4亩,站房约1,000平方米,价值约为4亩×50,000元/亩+1,000平方×500元/平方=700,000元按20年折旧计算,每年应摊销折旧费为35,000元。
2.1.2 固定职工工资。假定常年配备20名管理人员,其他熟练工种和技工按工程需要进行聘用,这样一年固定的工资约为240,000元。
2.1.3 机械设备投入。笔者根据能进行大中修工程的需要和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表的配置方案,作分析用兼作参考。
在不考虑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一个公路管理站一年应摊销的固定投入为:
站房折旧+固定职工工资+机械设备折旧=35,000+240,000+217,400=492,400元2.2 收入分析。
按目前公路养护的一般水平,二级路每公里每年投入的养护费用约为11,000元,考虑增加大中修工程和其他养护工程的因素,每公里每年的养护费用约为13,000元。从定额和实际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对养护费用进行分析,其中:
材料费为 35%×13,000=4,550元机械使用费为 20%×13,000=2,600元机械折旧费为 10%×13,000=1,300元机械操作人员工资为 5%×13,000=650元其他人工费为 15%×13,000=1,950元管理费为 10%×13,000=1,300元其他费为 5%×13,000=650元按经济分析的观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机械操作人员工资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变动成本,在这里每公里为7,800元。
2.3 盈亏平衡点产量和管养里程。
2.3.1 盈亏平衡点产量。
盈亏平衡点公式Q=B÷(S-D)式中Q为盈亏平衡点产量,B为固定投入总量,S单位产量收入,D为单位产量收入中的变动成本,将上述分析数据代入公式:
Q=492,400÷(13,000-7,800)=94.69公里。
2.3.2 管养里程。
根据经营安全率在25%~30%较为合适的观点,按上述配置的公路站应管养的里程为:94.69×130%=123.1公里,有这样的工程量其经营才有效益,才会安全。
通过上述分析,该站的规模为:占地4亩,站房1,000平方米,设备拥有量原值143.7万,应管养的里程为123.1公里。
3 机械化大公路管理站设置和运作的设想。
按以上论述,这样一个拥有213.7万元固定资产的公路管理站,应该管理125.7公里,也就是说每年需要有163.4万的产值,或者说是市场才能生存。但目前一个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全年的养护经费也不过300万左右,不可能一下子给一个站投入这么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经费不足不可能投入这么多,但不投入又不能形成规模,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我们可以这么设想改革的几步曲:一是合理确定建站点,处置原有的小站资产,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资金筹建大站;二是改变公路管理站的作业方式,进行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对于中修以上的工程科学组织,周密计划,集约化生产。对于日常的小修可适当保留一些作业点进行零星作业。对路况保洁清扫可采用合同管理,沿线聘用;三是在完成公路主业的同时,要积极开拓社会上的其他市场,争取其他工程以弥补养护工程的淡季,尽最大限度在发挥机械设备能力的潜力,争取最好的效益;四是在适当的时候,在机械化大站具有一定的生产和管理能力时,将其推向社会,组建专业公路养护公司,实施公路管理和生产的分离。
4 结论。
4.1 利用盈亏平衡点的分析来进行规模的探讨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线性分析,因为生产实践中大量的是非线性的,但线性分析有它的优点,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清楚的说明固定资产的投入和单价、产量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在研究公路站的设置规模上有一定的帮助。
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路管理站要逐步脱离事业管理的模式,走向社会,成为企业是不容置疑的必由之路。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作这种构想,给它配备一定的设备使它具有一定的实力,给于一定的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工程量,使之有用武之地,有锻炼成长的机会。经过我们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使我们的公路管理站逐渐壮大起来。不这样去构想,我们的公路管理站就不可能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我们在进行养护改革,对公路管理站进行规划时,还必须将其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与管养里程同时考虑,不可只讲投入,不管是否配置合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资金的投入和管养里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到,只要有一定的投入,生产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就不可能再维持上十公里的小站模式,如继续维持现有的小站模式,那就决无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可能,更谈不上现代化、高科技了。
总之,我们应抛开计划经济的束缚,从强化经济管理,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出发,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站点的布设,确定基础设施的规模;根据市场情况和管养路段的等级、结构去选择设备组合;根据总的投入规划一个站点管养里程的多少;根据养护工程总量去确定管理人员的配备,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和计算,优化公路站的设置,以市场的观点、经济的观点全面考虑去设计我们公路管理站的设置,使我们的养护管理实现本质的突破。 |
2003-1-30 12:34:11 |
回复: |
|
|